豫园灯会三十年
跨越时空的灯火,“汇聚”在这里发光发热

复星人 2024年12月31日

  1995年首届豫园灯会巨形猪灯

  2002年豫园灯会中心广场的《马到成功》,骏马高达3.8米

  2024年豫园灯会首次出海,走进法国巴黎

  ◎文| 钱雪儿

  2025乙巳蛇年豫园灯会即将启幕,豫园灯会也将迎来三十岁的生日。在三十而立的豫园灯会上,中国新春民俗文化、各地传统灯彩技艺,与那些亲历灯会的人们的心血和记忆一起,汇聚成璀璨夺目的光与影、灯与彩,在豫园、在上海这座城市里发光发热。

  凝晖路化身蝴蝶谷 全国灯彩的舞台

  多年以后,孙玉波仍然记得1995年的首届豫园灯会。当时,他身为扬州工艺厂副厂长,受到豫园华宝楼负责人的专程邀请,定制一组大型生肖灯组。历时一个多月,一组五米多长的巨型猪灯出现在豫园商城的中心广场,在游人如织的豫园灯会上点亮,成为日后许多人的元宵回忆。

  1995年,城隍庙在时隔29年后首次对外开放,豫园商城迎来一期工程改扩建项目后的第一个春节,举办首届“豫园新春元宵灯会”。随着“启灯”声起,上万只造型各异、玲珑剔透的灯饰熠熠生辉,宫灯、走马灯、工艺灯将整个商场装扮得花团锦簇,巨型猪灯无疑是整场灯会的焦点,背上的金童玉女发出“欢迎光临,恭喜发财”的祝词。此后,豫园新春元宵灯会成为一年一度的固定节日活动,由豫园商城组织人员,策划举办,规模盛大,豫园灯会也日益成为中国灯彩展示的大舞台。

  一年一度的灯会点亮了豫园商城的古建筑,也激活了那些悠久的历史习俗与文化底蕴。1996年的灯会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为主,展出民间艺人康巧玲所研究制作的山西大同康氏绢人。五十余组绢人灯彩分为“佛教系列”“红楼系列”“西游记系列”“民俗系列”“名剧系列”,以及脸谱灯、扇子灯、瓜果灯、动物灯等工艺灯数百盏。在技术上,声光电的不断迭代,也让灯会常办常新。2001年,豫园灯会首次演播水幕电影“城隍庙水上梦幻组合表演”,邀请上海工艺美术厂、扬州灯厂、自贡灯厂等知名厂家度身定制,并首次从浙江引进平湖西瓜灯。

  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为豫园灯会带来了独特的活力。2011年,豫园灯会被列入国家级非遗。老作家傅湘源曾在考察城隍庙扎灯艺人的手艺后写道:“城隍庙扎制彩灯的艺人……只要把劈就的细竹条,信手拈来,转眼间就扎就一盏巧妙的彩灯。其出手之灵活,匠心之敏捷,使人惊奇。”如同上海的海纳百川,豫园灯会吸纳了来自上海、扬州、苏州、南京、平湖、海宁、山西、扬州的手艺人才,使传统彩灯制作技艺得以呈现。

  城市民俗风景的再造

  “星月当空万烛烧,人间天上两元宵。”中华古诗词里就有不少描写元宵灯会的佳句。相传汉代时,扬州灯会文化经由吴王刘濞传入上海松江地区。到了明清期间,上海县县治所在地的城隍庙、豫园一带,以及松江、嘉定、青浦等地都有渐成规模的元宵灯市,而作为“上海之根”的豫园逐渐成为上海最繁华热闹的文化场所之一。光绪元年,王韬在《瀛壖杂志》中描写当年豫园灯会的盛况:“城隍庙内园,以及萃秀、点春诸胜处......上元之夕,罗绮成群,管弦如沸,火树银花,异常璀璨。国中茗寮重敞,游人毕集……远近亭台,灯火多于繁星。爆竹之声,累累如贯珠不绝,借以争奇角胜。”

  在漫长的历史与社会变迁中,城隍庙元宵灯会的习俗始终在延续。19世纪中叶,上海因开埠而被推入近现代都市化的潮流中,也让上海本乡本土、特别是老城厢的岁时节令习俗呈现出开放兼容、趋新善变的特征。彼时各大报刊对老城厢元宵灯会也多有记载,例如《申报》中记载了当时的元宵盛况,“日昨为上元佳节,本埠邑庙内颇觉热闹,其观灯者甚众,故晚间各茶室俱坐无虚位……故往来之人有走不过而退回者。”此后,城隍庙元宵灯会时断时续,但仍寄托着中国人对于佳节的美好期许。

  “灯会,是传统民俗中的一抹亮色。现代灯会,则是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的统一。豫园地区是上海老城厢的代表,承载着民俗、年俗等传统文化。元宵灯会,包括灯会中的巡游表演,是老城厢年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”上海知名历史文化研究学者,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熊月之曾评价道。

  在延续赏花灯、猜灯谜、吃小吃、走三桥等传统元宵习俗的同时,豫园商城也在不断思考创新,让悠久的民俗活动也能走入当代市民的公共生活。2002年,作为上海八大旅游节活动之一,豫园灯会中心广场的《马到成功》创历年之最。2013年,豫园灯会首次开通官方微博,并于灯会期间首次推出各项民俗活动。2019年,首次推出线上线下同步购票服务。

  随着时代更迭,豫园灯会的规模和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。丰富的灯彩造型、先进的声光电技术与多样的互动体验,将中华民族传统的神话、传说、文学、艺术、音乐、美术、手工技艺融于一体,也让传统与潮流、民俗与时尚,在今天焕发出活力。

  千年文化的传承

  从中华千年文化中走来的豫园灯会,不仅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,也是当代文化的见证者,展现着悠久文化从古至今的各个面向。

  2017年,适逢鸡年,豫园中心广场以“一唱雄鸡天下白,励精图治谋发展”为主题,不仅有“闻鸡起舞”“前程似锦”等传统题材灯组,还结合时代热点,汇聚“中国梦”“强国梦”题材灯组。

  在将近30年的“豫园新春民俗艺术灯会”历史中,生肖一直是永恒不变的主题。与此同时,随着时代发展、科技进步,灯彩的造型与创意花样繁出,切合时代主题。比如,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,九曲桥区域被打造成世博场景,各种姿态的海宝挥手迎客,欢乐喜庆;同年,豫园灯会还走出中国,受邀参加“2010年首尔国际灯节”。2018年的灯会主推文化自信,讲述传统文学上下五千年,从《诗经》、《楚辞》,到唐诗、宋词、汉赋、明清笔记、小说等,灯组也呈现不同的年代特点。2019年,C919 大飞机、复兴号、嫦娥号、机器人等灯组的点亮,诠释出国家的繁荣富强与民族自信。2020年,灯组“一带一路共创繁荣”采用了3D mapping的技术,无疑是传统灯彩技艺和新媒体科技的一次大胆结合。

  从2023年开始,豫园灯会将主题聚焦《山海经》这一中国神话巨制,呈现“山海奇豫记”的异想世界,以灯彩艺术的形式将其复原于上海的闹市之中。进入灯会现场,春神句芒、夏神祝融、秋神蓐收、冬神玄冥,《山海经》中的春夏秋冬诸神,在豫园当起了“门神”。结合豫园古风场景和灯火盛会,豫园灯会打造了《山海经》主题的“园宇宙”,《九州山海》《山海迷踪》《山海奇豫》《山海寻缘》《山海遗宝》,五重沉浸式的体验,打卡、探索、互动、解谜,让人在赏灯与游戏中,走入中国的上古神话世界。

  “‘山海奇豫记’取《山海经》中‘禹定九州’的吉祥寓意,倾力打造一个充满神仙瑞兽、奇花异草的东方美学奇境。但它并非悬浮、架空的世界,而是深度结合豫园的在地文化,通过‘二创’方式充分演绎的‘园’宇宙,”大豫园首席文化官、豫园灯会的总策划陈佳介绍,《山海经》是中国上古奇书里最富想象力的一步作品,通过与上海老城厢的在地文化相结合,相得益彰,焕发出新的生命力。

  2024年的龙年灯会上,延续对于《山海经》的挖掘,以“海经”出发,通过“神奇龙族 世界共舞”的主题来呼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。而在即将到来的蛇年灯会中,九曲桥将化身为丛林深处的一处瑶池,来自《山海经》中奇异花草和动物生灵将在此汲水嬉戏,一幅绚丽而生机勃勃的画卷在此展开。

  原文刊载于

  澎湃新闻